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诗圣杜甫与华州“老官台”》

发布日期:2023-05-10 10:11:04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诗圣杜甫与华州“老官台”

/闫广勤

 

“老官台”,是关中东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位于华州区西数里处。虽然是个小村庄,但它附近,曾发掘出距今8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又在唐朝,与伟大诗人杜甫有过一段不经意的交集,因此使它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老官台”, 坐落在关中平原南缘的黄土台地上,是史前先民的一个聚落。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发掘,清理出灰坑,出土有陶器、石凿、骨铲及骨锥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的源头。因这一类文化遗存在老官台村首先被发现,所以中国考古界将渭水流域的同一文化遗存称为“老官台文化”。经考古学家研究,老官台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建村落,营造简单房屋,从事农耕、狩猎、家畜饲养及采集等生产活动,过着综合性经济生活。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铲、斧、锛、凿、半月型石刀等,打制石器也有一定比例。陶器以钵形或罐形为主,多数器表满布规整的网状交错绳纹,彩陶仅见钵或钵形三足器,口沿外绘一道深红色宽带纹。这里是高亢平坦、土质肥沃的黄土台地,村东因受南山诸峪水而成泓漾溪,切割台地向北流去,河水清澈,长流不断。那时的先民,定居在此。由于当时人类社会是母系氏族阶段,先民们都以氏族村落的形式定居和生活。老官台氏族村落建在河流附近,高于河床的台地上,既有到河中汲水之便,又可避洪水侵袭之害。而且这里又适于农业、畜牧、狩猎和捕鱼等生产活动。

历史发展到唐、宋、元、明、清时,老官台村东的溪水蜿蜒北流,称西溪。水势浩大,景色绮丽,风光别具。明《华州志》称西溪为“万壑风烟,眺游胜绝之所也。古今人慕杜司功子美之风,遂名之为小曲江云。” 杜司功子美,即诗圣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 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是掌握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的。诗人杜甫在任华州司功参军时,常到此游览。当时溪边有一西溪游春亭,或名郑县亭子,杜甫公余游此,在亭中吟咏,即兴写了《题郑县亭子》一诗:“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杜甫还登临这里的高台,观赏西溪附近的百亩莲池和无边的稻田。老官台一带故老相传:杜甫常在此看庄户种稻植莲,听农夫在田间歌唱的小曲。当地人尊重杜甫,称杜甫为“杜老官”,以后,杜甫离开华州,漂泊西南。这里的百姓缅怀诗人,在杜甫离开华州后,将其登临过的高台称为“老官台”。在他经常流连的西溪畔,今村东北角建有杜甫祠。祠址十亩,历代立为公田。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此杜甫祠又称工部祠。至于此祠建于何代,毁于何时,当地的老人也已说不清了。

唐朝末年,唐昭宗曾在这里观看划船比赛。诗人吴融适逢其盛,写诗描绘到:“片水耸层桥,祥烟霭庆霄。昼花铺广宴,晴电闪飞桡。”从中可见西溪的浩渺壮观。

 宋代,记载西溪的诗文也很多。诗人陆游在《书事》诗中,想象从金人统治下收复华州的情景:“关中父老望王师,想见壶浆满路时。寂寞西溪衰草里,断碑犹有少陵诗。”以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称的宋代诗人张先曾在《华州西溪》一诗中描绘了“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前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的西溪美景。从中可略见岸边老官台村 “岸痕平”的景象。

明代著名文人吕柟、康海、王维桢都曾到此游览,并有诗题咏。清代时,老官台的郑县亭子已荡然无存,西溪的水势已大不如唐宋之浩渺,但有稻田荷塘,横翠花红,别有一番情趣。

民国以后,老官台的工部祠不知何时倾圮,西溪更加萎缩,仅为一条小溪,乃至近几十年的干涸,已无昔日壮观的风景。但老官台的荷塘、稻田点缀其间,仍不失恬静的田园风光。当地不时在耕作中出土先民的陶片,流传着一些有关“杜甫老官”的传说,依稀荡漾着历史的回声。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山地水街——潼关水坡巷》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十二连城 战火烽烟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