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风陵渡---最著名的黄河渡口》

发布日期:2023-10-16 10:21:01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风陵渡---最著名的黄河渡口

/潼文史

 

“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这是清代诗人峻德著名的《望潼关》诗句。诗中的风陵即今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汉关即是今潼关。那时的风陵渡镇只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叫赵村的村子,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有黄河渡口——风陵渡将村子才更名为风陵渡。

风陵渡,即风陵津,又作风陵堆、风,风陵渡得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引东晋戴延之《西征记》注“风陵”条:“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认为风陵之名出自女娲墓。如《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二》:“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阌乡黄河中女娲墓,……时号风陵堆”。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阌乡津,去县三十里,即风陵故关也”,又有“女娲之墓”。南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女皇氏条》考“风陵堆”乃“女娲之墓”。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七《女娲陵墓》:“时号风陵堆,盖女娲亦风姓也。”近人刘雁翔《风陵渡女娲陵地望考》又对明清以来地方志中所载风陵渡与女娲陵之材料作出统计,持此说者,不计其数。

 风陵渡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地理学家根据新发现的“封陵津印”研究认为,风陵渡早在战国、秦时业已存在。“封陵津印”为新近发现的秦代津渡用印,与黄河著名津渡风陵渡颇有关联。《史记·秦本纪》、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均载封陵,为魏国故地。而文献所载封陵与风陵渡位置大致重合。又因“封”、“风”二字古音可通,《宋书》载“封陵堆”,《魏书》载“风陵堆”,可证“封陵”、“风陵”至中古时期本可通假。今以封陵津印为新证,则风陵津其名的真正来源当出自至少在秦时已有的封陵津。风陵津的位置,依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风陵津即今风陵渡,在陕西潼关北。”《史记》卷五《秦本纪》之《正义》:“年表云:秦于魏封陵,与韩武遂以和。按:河外陕、虢、曲沃等地,封陵在古蒲阪县西南河曲之中。”又《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二》:潼关“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余里。”潼关之北正为蒲阪,可知封陵津与风陵津相同,二者位置基本重合。 “封陵”其所以能演变成“风陵”,除了古音可以通假外,应该与女娲墓的传说和早期一些古文献的记载有关。其后,因风陵渡屡屡传有女娲墓,且言女娲本姓“风”,故在民间信仰的影响之下,“风陵”之名益显,而“封陵”本名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唐代之后,遍见于方志,便仅有“风陵”了。

另,除封陵、风陵之外,还有“风凌”之说,此说也不知起于何时,大约与风陵渡口的地理位置有关。风陵渡口是潼关县老城北门外和东门外一段黄河的渡口,地处秦岭和中条山之间,黄河在此形成葫芦口,东西来风经此夹道骤然加速,故有“风凌”之说。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读书笔记中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益增其奔猛;风廻三峡,因有巫山相隔而益增其怒号。”这段话也可作为此处的确风势凌厉的佐证。不管怎么说,几种说法都指的同一地方。

西汉时,此渡是槽渠、渭水、黄河三流水运的枢纽,西汉政权在此设船司空,专管水运、船库。东汉末年曹操征战马超自潼关北渡即在此处。清代于此设凤陵司。《同州府志》载,秦省现有官船二只,顾民夫撑驾,而晋省额设九只,风陵渡水夫24名,大庆关水夫60名。雍正六年(1728)春,奉部拨归潼关县支领工食,船11只,水夫近百人。乾隆四年(1739)知府张发祥请裁永乐巡检司,将永乐渡船一只,水夫6名归并风陵巡检司管理。道光二十九年(1849)同知凌树棠,劝捐购置了救生船二只,并立救生局于河岸。

风陵晓渡是明清时期潼关的一大盛景。清时淡文远曾赞风陵晓渡诗云:“洪波一片接天明,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乾隆年间,风陵古渡达到鼎盛时期。据《同州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民国初年,原清代留下12只官船和救生局,交潼关商会管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陇海铁路通车到潼关,河南船只大量来潼谋生,集结风陵渡,成立工会,潼关东关为靠岸码头。此渡发展到1949年,潼关有船102只。

在潼关的历史上,古老的渡口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10月19日,慈禧与光绪经河北、山西,一路南下,从风陵渡过河,到达潼,在此停留两日。10月26日到达陕西省城西安。慈禧在潼关期间还品尝了潼关美食鸭片汤和肉夹馍。据说慈禧随从军队等达万人之多,八天八夜之后,风陵渡才复归平静。

1937年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末洛川会议后,9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经潼关,在风陵渡渡河前往山西。11月周副主席协调完八路军赴山西抗日前线工作后,仍经风陵渡渡河返回延安。

1949年潼关解放后,在此渡口成立了船委会,运输以支前物资为主,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7月,山、陕两省在此渡口成立了“潼风渡口水陆货运联合委员会”。1955年,又联合成立了“潼风运输处” 有船百余只,船工1500多。主要运输陕西山西之货物。

1962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风陵渡航运一度停止。1966年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开工,1970年建成通车。 1992年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动工,1994年建成通车,江泽民同志为“风陵渡黄河大桥”题写了桥名。至此,风陵渡彻底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千年古渡丧失了原有功能,成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渭南老城墙的故事》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又见潼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