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诗与文》

发布日期:2023-03-08 09:22:07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陕西省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诗与文

/柏峰
  

出渭南城东门,沿渭河南岸的国道前行大约20公里,来到华州区的龙潭堡村。龙潭堡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去处,村南秦岭望,村北是县城和平原村庄,一条清水溪流,穿过绿树掩映的房舍,悄然流过石板渠道,消失在村东边的竹林里,有一座已经颓败的院落,长满了荒草,原木建造的二层小楼房,俨然保留着过去曾经的庄严,屋外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书“杨叔吉杨钟健故居”的字样,这是龙潭堡杨氏家族为纪念这对叔侄所刻。
  龙潭堡是有“中国恐龙之父”之称的杨钟健的故乡。村子的前边,有一处开阔地,建立有杨松轩杨钟健纪念园。园里,坐落着杨松轩的墓地和纪念石刻,也矗立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自然博物馆纪念杨钟健的纪念碑,还有摘录他的一些励志话语的石刻,环绕在纪念碑左右——纪念碑前鲜花朵朵,枝叶翠绿,有不少的游人前来拜谒。
  杨钟健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经在龙潭堡村外的观音庙地址上创办过蒙养学堂,是华州最早成立的学校。父亲杨松轩是渭河流域著名的咸林中学的创办者,于右任先生在他逝世后书曰“德厚教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幼小的杨钟健,跟随教书的父亲在外地求学,后来,咸林中学创办,他就近上学。在故乡龙潭堡,他度过了少年时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读书向上的家庭氛围,成为久久不能忘怀的乡愁。
  1917年,杨钟健先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第二年考入地质系。在校期间与魏野畴、李子洲等人成立“共进社”,创办《共进》杂志,发表揭发军阀暴政的文章。五四运动时,曾参加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和痛打章宗祥的斗争。
  1924年,经老师李四光的推荐,杨钟健考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在留学近五年的时间里,他博览群书,主攻古脊椎动物学的同时,还选修了地理学和动物学,同学们称他为“学习狂人”。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之后,他相继在瑞典、比利时、英国、法国等国游学,1928年,经东欧取道苏联回国。
  回国后,杨钟健参与了北京周口店史前遗址开掘,可惜的是没有亲自发现“北京猿人”的头骨,而是他的助手兼学术战友裴文中首先发现。这对杨钟健来说也许是一个遗憾。他一生的志业,“以考察地质与采骨化石为主”,同时,对当地社会环境和人文情况也进行了认真而有价值的考察。

杨钟健喜欢写诗歌,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以上,目前收集到约2000多首,出版有《杨钟健诗文选集》。他的诗歌如同他的科学考察游记,既反映了工作历程,也记录和表达了思想情感。他最初并不想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而是想从事文艺创作,当年最想上的是哲学系。少年时代,他就非常沉迷于故乡一带流传至今的“迷胡”皮影戏剧,耳濡目染,曾经创作出皮影戏《林则徐》,可惜未曾保留下来。
  杨钟健长期求学海外,国怀乡和深深的故土情结流露在诗歌之中。1924年的中秋,杨钟健独自一人,徘徊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空旷操场上,故国之思,泛上心头,情不自禁,挥笔写下《甲子中秋》,其三云:
  念念今夜中,空有团圆的秋宴,
  游子的情况,曾几度被提在慈母的唇边!
  异城孤旅的苦楚,只配供奉在月中的面前。
  他又想到水深火热的祖国:
  国事呵!竟也漆也似的黑暗,
  死也似的愁惨。一颗冷月,
  照着多少的流离散连,照着多少的枪雨腥膻?
  风雨如磐,鸡鸣不已。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祖国正处在严寒之中,人民啼饥号寒,远在莱茵河畔的游子,“哀民生之多艰”,不由得“长太息以掩涕”。他决心努力向学,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
  1928年,杨钟健学成回国,“数年来异域为客,今幸已重回归地”,放下行装,就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聘函,前往北京周口店工作,安顿好手头的工作,便急切切回到龙潭堡。这里是他儿童和少年时代嬉戏和开蒙的地方,也有他至亲至爱的亲人,其结发妻子也长眠于这块山环水绕一片青翠的热土,千万里归来,急切切回到故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多年漂泊客他乡,未见家中麦梢黄。而今游倦来小住,且与戚邻话沧桑。  
  然而,不久,他的父亲、教育家杨松轩去世。回忆当年离家的时候,父亲与母亲送他到故乡的罗纹河桥头,桥下是清澈的流水,犹如离别的万千愁绪……永夜难眠,站在窗前,泪眼婆娑,他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思父作》,结尾曰:“河声呜咽,山色渺茫,亲爱的父亲呵!谁能息止儿的悲伤”,借以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
  杨钟健长期在边陲进行田野调查,1937年—1946年,这将近十年的时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而这期间我国正在进行着伟大的抗日战争,虽然是书生却不忘报国,时刻关注着日渐严酷的时世。平日里,他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放置手边,激励自己,抒发情怀,其《步陆放翁韵感事》最为典型:国事如今正多艰,沦亡多少好河山。削藩割地恨仍在,铁翼寇骑又迫关。抗战全凭一将许,报国何须计鬓斑。岁为只在诸将士,收复河山指顾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众多科研机构辏集大西南。1938年7月,杨钟健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组织开展了对云南地质及古生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路颠簸,辗转到达昆明,立即开展工作,“携锤山崖颠,探寻真自然”,他与调查所的同行在昆明西北的禄丰盆地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动物群后来被命名为“禄丰蜥龙动物”——其中最为了不起的是发掘出来完整的一具“禄丰龙”化石。为了躲避日军轰炸,他把研究室搬到一座破庙里。后来,他写了一首诗《关帝庙即景》,生动诙谐地描写了当时困窘的研究条件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三间矮屋藏神龙,闷对枯骨究异同。且忍半月地上垢,姑敲一日分内钟。起接屋顶漏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人生到此何足论,频对残篇泣路穷。  
  “禄丰龙”是第一具由中国人独立寻找、挖掘并研究的恐龙化石标本。这是我国发掘出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杨钟健在1940年7月所写的《题叙事禄丰龙再造图》,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千万年前一世雄,赐名叙事禄丰龙。种繁宁限两洲地,运短竟与三叠终。再造犹见峥嵘态,象形应存浑古风。三百骨骼一卷记,付与知音究异同。  
  1952年,四川省宜宾马鸣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筑公路,在开凿岩石时,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杨钟健知悉后异常欣喜,经过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作马门溪龙。这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 
  以数字入诗,具体而微,把恐龙化石形成的前因后果和生活习性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同时,赞美国家对恐龙化石研究非常重视,投入巨大,他勉励研究者再接再厉,努力钻研,争取有更多更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发现。
  前些年,在西安的古旧书店,得到一部杨钟健的《剖面的剖面》,前边有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写的序,介绍道:“此书所述,北起长城,南抵沧海,东自鲁齐,西抵甘肃”,“著者供给我们一幅简明鲜艳而引人入胜的图画”——“图画”,自然离不开对所抵达的地方自然的优美描写,杨钟健在“自序”里也申明,“把所观察的、所感触的,就所能记得的记述下来,就是这一本游记”。
  从他的这些游记里,约略可以看出其对地质田野考察的科研过程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例如《山西的一角》《井陉猿人梦》《沿江印象记》《山东忆游》《广西探洞记》《甘游杂记》《晋蜀掘骨记》等篇章。《在寿阳》一节里,直接说明:“我们的目的,是考察该省东南部新生代地质”——该省是指山西省,寿阳是山西省的一个县,“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质属于“第三纪上部地层”,但是,考察的结果并不理想,这里“无论是由地层的层位与性质或化石的特征都是表示其为泥河湾式的堆积”,“并未找见大规模的化石堆积”,所以,没有逗留,便启程他去。
  离去的路途,看见“太原平原尚依稀于天际,东视则羊肠一道沿河隐曲于丛山迭峰中,又兼一片晚霞铺射山岭”,此等景色,令人乐而忘返。考察途中,他路经故乡,在考察地质的同时,故乡风物奔来笔端:“这一次旅行,所得印象最深的地方,莫过于瓜坡附近”,“由原上远观华县平原,有如烟海”,而“北望渭河如带,南则高山壁峙,不但五龙少华诸峰历历在望,即华山亦隐约可见”——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风光,在他眼里如诗如画,非常优美。
  同样在《井陉猿人梦》里,他记叙了故乡华州的地质情况和独异的风光:
  清晨辞别,出村南行,草树郁葱,风物宜人,心神甚为怡然。由赤水往高塘一路,读书时曾旅行一次,匆匆已二十年前的事,江水未改,人事如何!前行不久,即舍冲积层而入高原,因华县西南乃至渭南河南沿山一带,有黄土及较古地层的高原,其一般地质情形当与潼关附近及三门峡一带相若,非如华阴、华县沿大路之低洼……在高原上南行,秦岭在望,屹立如屏……
  杨钟健田野科研考察,足迹遍及全国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并写作了不少的游记。这些游记,真实记录了他游学行程和观感。其《去国记》,记述了去美国、加拿大、欧洲大陆等地学术考察的历程。其中的《加拿大旅行记》里,描写了雄壮的耐阿格拉瀑布,“水流至石灰岩处,成一绝壁,大约四十米,一泻而下,因成巨观”“见浪花四射,银瀑如布”“据云于晚上或阴雨后由浪花所成之雾中透视,可有各色光彩,尤为美观”,还详细地介绍了当地的博物馆和一些著名学者的情形;而《回到胜利后的中国》通篇则洋溢着无比的热情,开篇即云:“三月末的天气,正是春回江南的季节。青草如茵,杨柳初绿。上驳船后,沿黄浦江驶行,看到两岸的景色,真觉得这是可爱的祖国。”
  “夕阳虽好近黄昏,白发仍存赤子心。”1978年秋,81岁的杨钟健身患多种疾病,但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一刻都没有停歇。为了获得更翔实的数据,耄耋之年的杨钟健先生踏上了庐山之旅,参加了第四季冰川现场会议,做了主题学术报告。会后,还拄着拐杖去野外考察冰川地质现象。
  “大丈夫只能前行”,是杨钟健一生的座右铭。50余年来,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填补了我国黄土地层分析与对比、中国华北黄土及动物群研究、爬行动物兽孔类、鱼龙类、飞龙类等多项国家研究领域的空白,并涉及地史学、气象学包括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而许多工作是我国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尤其是在恐龙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被尊为“中国恐龙之父”。在大英博物馆,他的照片与国际科学巨匠达尔文、欧文并列在一起,供世人瞻仰。
  沿着龙潭堡乡间洁净的山路,转过茂密的竹林,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浓荫里,坐在一盘锈迹斑驳、长满绿苔的老磨石上,听着溪水欢快流过的声音,我在想,杨钟健为什么既是顶尖级地质和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又是优秀的散文家和诗人呢?答案是在他的心里有科学也有诗,是诗意缠绕的科学家。
  站在杨钟健的纪念碑前,远远望去,此时,缕缕白云缭绕在黛色参天的“中国脊梁”秦岭上,是那么悠远又是那么真切。

(原载《渭南日报》)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状元府前说状元》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奠基人之——雷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