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探古钩沉龙首渠》

发布日期:2023-06-29 11:16:05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探古钩沉龙首渠

/姜巍
  

 

2020年12月8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七十一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早在2017年中央电视台“地球档案”栏目播出了专题片《千年奇柱》后,此遗址便备受国内外关注。

龙首渠是汉武帝时期关中东部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也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它以首创“井渠法”而闻名于世,在我国水利史和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龙首渠的开凿始于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史记·河渠书》记载讲述了修筑前后的故事。有一个叫庄熊罴(罴,音pí)的人向汉武帝上书,他说临晋(今大荔)的百姓愿意开挖一条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徵(今澄城)引洛水到商颜山(今铁镰山)下。由于黄土土质非常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脚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工程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沿流凿井,最深达到四十多丈,许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互相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从此产生了井渠。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远古时期的动物骨骼化石),所以便命名此渠为龙首渠。这条渠修了十多年,有些地方虽然通了水,缓解了大荔县一带灌溉缺水的状况,但通水的地方有限,并未实现原定的设想,其主要原因是,井渠通水后,黄土遇水坍塌之故。
  龙首渠建设中采用了开凿竖井,令“井下相通行水”,这种井和渠相结合的办法,被后世称为“井渠法”。具体工程在地下挖一条暗渠,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商颜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较少,洞内通风、照明也有困难。若在渠线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这样既增加了施工工作面,又易弃土弃渣,提高工效,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一举数得,确为绝招。井渠法无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大新创。开挖之前,每隔一定距离先开凿一口竖井,以确定暗渠开挖的位置,并作为开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竖井的深度随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达40余丈。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这种竖井和暗渠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就叫井渠法。
  井渠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当地地理环境的结果。它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井渠法传至西域,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旱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井渠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先辈高度智慧的结晶。井渠法水利系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体系下一项灿烂的科技成就,也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龙首渠的施工还表现了测量技术的高水平,它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千百年来,缺水一直困扰着我们。除了自然气候的极端恶劣外,笔者以为还是留不住水。为了能留住水,让水为关中地区造福,可以说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都在寻方问计,井渠法自然应运而生。它是劳动人民为改变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战的一种明智之举。
  古人云,“圣人治世,其枢在水”,水利灌溉、河防疏范是历朝历代的国之大政。治水是社会生产之基、生活之要,在经济发展、治国理政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治水文明史。炎黄子孙将梦想与实践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放眼整个中国古近代水利工程史,就是广大人民同水旱灾害持续不断抗争的拼搏进取史,可歌可泣,壮丽辉煌。
  近世,李仪祉等科学家借助古人遗留下的珍贵科学技术“井渠法”,并将之发扬光大,通过秦东劳动人民的数代努力,到了今日,古人未了的夙愿,终于如愿,龙首渠(今洛惠渠)全面竣工,从此秦东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康宁。面对遗址,探古钩沉,抚今追昔,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让我甚感自豪、振奋。我辈当更自强!

                      原载《渭南日报》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三星堆文化”与渭南的关系》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千年龙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