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千年龙首梦》

发布日期:2023-06-29 11:16:41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千年龙首梦

/荔文史

 

在关中东部,有一条自北塬而南的汉渠——关中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龙首渠,即今天的洛惠渠,她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屡建屡败起起伏伏终于成功,成为关中人改造自然安排河山的精神象征,深深渗透在人们的血脉中。

关中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有三,秦代的郑国渠,汉代的白渠和龙首渠。郑国渠诞生在烽烟弥漫的战国,她那富于传奇性、戏剧性的故事在血与火的纷争中始终弥漫着一派温馨,几乎让人忘了这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战国。

那时候,秦国向外扩张的风头正劲,而东邻韩国却弱小不堪。韩桓王无奈间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疲秦”策略,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入秦,说服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渠道,壮大秦国农业,其实是想借此消耗秦的国力。秦始皇采纳了这项建议,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此渠。后来事情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从容答辩:“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后来渠成,秦果然受益无穷。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名白渠。她与郑国渠一脉相承,故世人又称她为郑白渠。这两项水利工程都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龙首渠,却是一项失败的工程被太史公记录,充满了前人“出师未捷壮志难酬”的悲剧色彩。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河水灌田。《史记.河渠书》记载了这一事件:“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灌重泉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征集了万余名民工来修渠。渠道要从澄县引洛河水穿过商颜山(铁镰山),商颜山沟壑纵横,土层深厚疏松,经常塌方。在工程实践中,人们发明了“井渠法”,先在渠道线路上打井,然后再把井下贯通相连,形成水渠。这样的渠道,工程量是非常浩大的,整整修建了十余年才通水。在修渠的过程中,挖出了恐龙的化石,因此渠道命名为“龙首渠”。

至今,铁镰山脚下有汉村、泥井村(今义井村,发音泥井),据说都是当年修渠者的后人,村名就是为纪念修渠的。

到了三国,司马懿屯兵关中,为了提升国力,他又一次浚修成国渠,灌溉临晋陂数千顷土地,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最后击败蜀、吴一统天下。

历史的步履到了北周保定年间,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也非常重视水利,他重启龙首渠的浚通,又派贺兰祥重修郑白渠,修富平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富平有贺兰村,就是纪念贺兰祥的。但龙首渠贯通与否,则没了下文。

唐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自龙门引黄河水灌田六十余顷:永徽六年,长史长孙祥和太尉长孙无忌欲引郑白渠水至同州终未成功。至今,洛河西岸的土地上,有一条条东西走向的浅沟壑,估计就是前人们修的渠道。到唐开元时,出了一个名臣姜师度,他做过刺史、光禄大夫、大理卿等等,除“勤于为政”外,“又好沟洫”,每到一处,总是在兴修水利上下功夫。开元六年(718),同州有幸迎来了这位“一心穿地”的刺史。当时他已经年近七旬,在仕途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修渠经验。他先是引洛水灌溉朝邑夏阳(韩城)二县农田,后来在同州选择干兴铺古道(亦名干坑铺,俗名干河,在大荔城东)引洛河水灌溉通灵陂四百顷盐碱地,获得了大丰收,唐玄宗亲自驾临长春宫(在朝邑),加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升任将作大匠,并赐帛三百匹。

宋代,转运使薛颜又在黄河上开挖渠道,一为旱时浇田,二为洪时排水,保护黄河浮桥,群众颇受其利。到了清光绪年间,大荔县令周铭旂又开始兴修水利,但成效甚微。陈文灿到任又接着干,他成立水利局,拨银四百两,修复坊舍镇渠,二百亩土地得到了灌溉。

水利,成了关中人世世代代的梦想。龙首渠则是一个梦魇,修建了两千多年坍塌了两千多年,几经放弃几经重修几经失败。

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经历了特大年馑,三年不雨,六料未收。饥民载道,饿殍遍野,俗称“十八年年馑”。民国二十年10月,蒲城人杨虎城主政,他痛心故乡之难,认识到必以水利救之。因此特邀同乡李仪祉回陕主持水利工作,实施关中八惠(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沣惠渠、黑惠渠、泔惠渠、涝惠渠)计划。洛惠渠在第二年(1934)三月破土动工,仍然在原龙首渠的基础上兴建,自澄城境内老状瀑跌处筑坝引水,总干渠沿洛河东岸穿原越沟,架桥凿洞,修建长3.07千米的五号隧洞至铁镰山深处,从大荔义井村出铁镰山。历时三年,饮水枢纽,总干渠及干渠等工程相继建成。施工中对老先人的“井渠法”加以改进,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工作井工作法”,破解土松易塌难题。1946年11月26日,终于贯穿全洞。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林森挥笔题写了“龙首坝”三个大字。

1949年3月大荔解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0月即成立了洛惠渠工程处,加固修复,掀起了以修复五号隧洞和干、支、斗渠道配套为重点工程的建设高潮。1950年5月2日,正式开闸放水,灌区开始受益。 1952年,当年灌溉20.3万亩。

    1953年洛惠渠管理局成,当年投劳2万继续修复改善,当年实现了灌区冬灌。到1959年灌溉面积达到了52万亩。

今天,无数条蛛网似地干渠支渠斗渠在原野上纵横,蜿蜒不尽,或滔滔东流,或潺潺西去,渠系总长达1167.8公里,配套建设抽水站68座,其它各类建筑物6590座,灌溉面积达到了77.69万亩。

洛水在老祖先梦想的渠道里流淌了两千多年,而今梦想终成现实,这是龙首渠的梦,也是黄河的魂魄所在。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探古钩沉龙首渠》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风雨沧桑龙儿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