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吴起与春秋战国的洛河霸城》

发布日期:2023-09-01 11:16:24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吴起与春秋战国的洛河霸城

/李国峁

 

在大荔县东南,有个霸城村。该村地处沙苑北缘,洛河从村北静静流过,古老的霸城渡就在这里在大荔工作几十年,闲暇无事时常去玩,那时不知脚下沙土有多深厚,只知道这里盛产花生、辣椒、黄花菜。

年岁渐长,有了一点阅历,才知道此霸城非彼霸城,历史上真正的古霸城遗址竟深埋在渡口附近地下数十米深的沙土之下,地表早已长满郁郁葱葱的农作物,间或有一滩荒草、几棵老树……

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地势复杂,人烟稀少,但却是一个位置独特、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地,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筑城设防,曰霸城。霸字在那个时代没有贬义,是英雄的代名词,吴起敢将霸城修在强秦的土地上,足见其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气。最重要的是在吴起治理下,曾经一片混乱的河西大地,恢复了秩序,重回繁荣安宁,人们为了纪念吴起,在村内修过一座吴起庙,庙门口有一对硕大的石狮子。后来洛河频发洪水,村庄由此南迁,原址随之被淹没,随着河床不断升高,逐渐深埋地下。唯有庙前那两尊石狮子,几经辗转,现在依旧在同州里景区静静矗立。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后魏国实力为诸侯第一强国,公元前409年,吴起带魏军越过黄河,攻占黄洛河之间大片秦国领土,设河西郡,魏秦两国以洛河为界筑城对峙。魏长城修在洛河的东(北)岸,秦堑城修在洛河的西(南)岸,霸城则越过魏长城和秦军堑城防线修在洛河南岸,前出秦国境内。而秦军则在距此20余公里的地方建重泉筑城(今蒲城龙池境内),两城之间无河界之险,呈短兵相接之态势。据史载,此时南路魏军已经越过华县,进逼渭南,威胁秦陪都泾阳。作为秦魏争锋的北线主力,吴起将边城修在秦国境内,与南线魏军前锋呈掎角之势,对秦国形成强大压力,其勇气和战略眼光绝非常人所能企及的。

吴起是一个军事奇才,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完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辉煌战绩,史书有确切记载。是春秋战国前期三大军事家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司马穰苴和孙武。

公元前406年,35岁的吴起在魏国名相李悝、翟璜等人推荐下,得到魏文侯专用信任,任西河守,这一干就是23年(公元前406年至前383年)。开疆拓土,气势如虹,持续对秦军施以压制性打击,尤其是训练出令人生畏的魏武卒,是中国军事史上特战队的鼻祖。阴晋(华阴)一战,5万魏武卒战胜50万秦军,更是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第一范例,彻底把强大的秦国打落神坛。

吴起深知,在河西站稳脚跟是彻底战胜秦国第一步,对河西的治理,取信于民则是关键举措,立木为信的故事就发生在霸城。

公元前406年的某一天,吴起命人在霸城南门口竖起一根旗杆,贴出告示:谁推倒这根旗杆,赏百金,赐良田十亩。

由于几百年来一直处于秦晋、秦魏拉锯前沿,你方唱罢我登场,河西之地缺乏有效治理,秩序混乱,官民矛盾尖锐,官不恤民,民不信官,吴起的告示贴出多日竟无人问津。直到10多天后,一个十几岁男孩因无钱给母亲治病,斗胆推倒旗杆,吴起当场命人将百两黄金和十亩良田地契交给孩子,并派巫医给孩子母亲治好了病。诚信待人者,人亦以诚信应之,这一看似平常的举措,立即在混乱多年的河西引起了巨大反响,民众纷纷奔走相告:吴大人言出必行,朝廷给河西派来了一个好官。接下来吴起又在河西全境实施几项取信于民的举措,安定民心,与民生息,河西乱局得到初步改善。

这件事在大荔县民间广为流传,在钱穆编撰的《先秦诸子系年》、孙开泰著的《吴起传》里亦有记载。

趁着民心所向,势头正盛,吴起接连在河西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推行李悝制定的、在魏国已成功施行的《平籴法》,通俗讲就是丰年官方将粮食平价收存,灾年又平价售给民众,杜绝了商家操控市场,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恶性循环。这是中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鼻祖。一时河西民心思定,安居乐业。其次,推行同由李悝制定的魏国《法经》,也就是刑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属于严刑峻法,虽原始野蛮,但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原则,加上吴起言必信、行必果的执法风格,《法经》在河西竟很快推开。用吴起的话说,只要你们遵法守法,衙门里的法律和刑具就是没有用的东西。

自此河西大治,吴起也深得民心,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从历史角度看,吴起是秦国史上最危险的敌人,河西之治使吴起终于实现了站稳脚跟的初衷,这是吴起一生的鼎盛时期,随后他采取多种措施强兵劝战,富民力田,为灭秦做最后的准备。河西成了刺入秦国肌体的利剑,秦弱魏强的态势愈加明显,这是战国史上唯一一次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机遇。

可惜,随着魏文侯的去世,吴起遭到继任者魏武侯的猜忌而逼迫离开河西,他的亡秦壮举黯然落幕。强大的魏国停止了西进的脚步,为秦国的再度崛起、终成霸业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洛河水悠悠,往事越千年,霸城古渡旧景依旧,偶尔还有摆渡人撑船放歌,寻幽探古。而笔者却感觉那更是一种沉重的历史情怀。每到渡口,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总会想起吴子泣河的故事,仿佛看到古老的洛河畔,夕阳斜照,一个年逾五旬的老将军白须皓首,身披铠甲,西望垂泪……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场面。吴起接到魏武侯召回的命令,自知前程凶险,面对着经营23年的河西大地和苍茫洛河,禁不住老泪纵横,对相随几十年的老仆人含泪说道:“我多么想尽我的才能为君侯成就霸业啊,可如今君侯却听信谗言不信任我了,河西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

此时为公元前383年,吴起58岁。

不久,秦军收复河西之地,并突破黄河防线,全面攻入魏境,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则完全掌握黄河与潼关天险,控制东进中原要道,奠定了称霸天下的基础,吴起一语成谶。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杀妻求将的传说被司马迁的《史记》认定,此后文学作品、历史传记、轶闻趣谈均以此为依据口口相传,吴起便成了一个典型的污点人物,但《韩非子》却否认了这一点,说吴起只是休妻,绝未杀人,《韩非子》比《史记》早了几百年,更贴近真实,何况这本来就是不可考的事。更奇怪的是吴起立木为信的典故发生11年后商鞅才出生,而《史记》却只记载了70余年后商鞅在秦国立木为信的典故。

但瑕不掩瑜,历史上吴起仕鲁胜齐、仕魏抗秦、仕楚变法却是有据可查的事实,这就是著名的“仕三国,强三国”之说。尤其令人惑然愕然的是,西汉史学家刘向竟从浩瀚史海中考证得出结论:《左传》也有吴起一份功劳,他在《别录》中记载:左丘明授曾申(曾申是曾参的儿子,吴起的老师),曾申授吴起,吴起为《左传》增补了鲁、三晋和楚的资料,并传授给他儿子吴期。而近代文学大师章太炎等人更是直接说《左传》就是吴起的著作,因为《左传》全名为《左氏春秋》,而吴起的故乡就是卫国左氏,而且还有诸多的论据……

洛河依旧东流,霸城深嵌沙底,共同目睹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扬帆起航……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蒲城“敬母寺”与孝道文化》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远逝的粮仓---京师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