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名 称: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 址:三贤路北段渭南市民综合服务心东配楼412
电 话:(0913)2933539
邮 箱:weinanql@163.com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交流 > 中华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远逝的粮仓---京师仓遗址》

发布日期:2023-10-08 09:21:38   来源:>

弘扬中华文化·讲黄河故事系列之

渭南市政协文史港澳台侨委员会

渭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远逝的粮仓---京师仓遗址

/冯旭荣 赵雪侠

 

在华阴卫峪乡一带,人们引以为豪的一是老腔故里,二是京师粮仓。当地百姓有两句口头禅:“吼一声老腔名震四方。”“捡一块瓦片走来京师粮仓。”这个京师粮仓遗址便在该乡的双泉村。
  双泉村地处黄土台塬半坡,南依秦岭,北瞰渭河。“京师仓遗址就在村后的塬顶上,这里三面临崖,一面靠山,视野开阔,地势险要。站在这城顶上向南望去,莽莽秦岭一览无余。向北眺望,越过万亩荷塘,黄河渭河隐约可见。向东则临靠潼关古渡,在古代这里交通十分便捷,成为京师粮仓之重地。

站在遗址上可以想象昔日搬运粮食的车马云集,而今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粮仓建筑群已无影无踪,只有保护区的牌子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曾经的繁华与忙碌。相传这里到处散落着瓦片,有些还堆积在一起,用脚随便一踢,就会从土里蹦出来,我们试图捡拾,然而事与愿违。问一位正在摘花椒的妇女,可曾捡拾到过瓦片,她说很现在少有了,只是锄地时偶会碰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场考古让尘封2000年的西汉华仓遗址重获天日。据考古资料考证,华仓,又称西汉京师粮仓,其建筑年代在西汉武帝时。京师仓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朝代。那时,首都长安的陵邑各县人口骤增,西汉王朝不得不考虑从关中调运一批粮食供养京都长安。关中自古以来就有“天府”的美誉,但所产的粮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用。司农郑庄曾上言“时关东?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至河三百余里,径易?度可三月罢……”汉武帝采纳了此建议,便在渭河南岸修成漕渠。“率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漕渠流经今临潼、临渭、华州,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达100多公里,比利用泾渭河航运时间明显缩短,粮食的运输和供应状况迅速得到改善。运输量的增大,从关中黄河用大船运至渭河口进入漕渠必须换船,需要适当的中转地点,于是,为便于转运、储存和离渭河较近的京师粮仓。
  史料表明:西汉京师粮仓合理,有六组仓房建筑,是一处规模很大的古代粮仓,且既考虑了建筑的实用价值,又考虑了建筑的外观审美价值。其仓区周围有围墙仓城以作防卫。尽管华仓从建立到废弃仅一百多年时间,然而却对华阴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粮仓的建立,附近群众多以磨面加工为业,西汉京师仓所处在卫峪乡,因卫同“碨”,意思是碨小米的碾子,这表明京仓所在位置亦是一处加工粮食的场所,且规模很大,这个地方才有了硙峪(今简写卫峪)的名称;由于有守仓士兵的操练,产生了华阴独特的民间艺术——素鼓,震撼西岳、响彻渭水!也由于有船工的号子声声,因而有了华阴独特的剧种——老腔,老腔被誉为“黄土地上最古老的摇滚乐。”的确名副其实。
  华仓距今,两千多个春秋,对它的发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遗址中发现的带有“宁秦”戳记的砖和战国时期兵器的陶范等,为华仓仓城的前身是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更名的宁秦县城旧址,提供了依据;华仓建筑的结构、风格对后世的建筑有巨大影响,为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资料。华仓遗址挖掘保存的文物,是我国文物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瑰宝。

                  原载《渭南日报》
  

 


上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吴起与春秋战国的洛河霸城》
下一篇:讲好黄河故事系列之《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